每經研究員?朱成祥
8月底,以58.27億元中標華潤電力第五批光伏組件集采;9月6日,以3.96億元中標廣東省電力開發有限公司2022年第三批光伏組件采購(標段一);9月20日,以1.97元/W的單價中標國家電力投姿集團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四十四批集中招標,采購容量為120MW……隨著中標一連串大單,通威也大舉切入了組件。
可觀察到的是,不論任何行業,充分的競爭最終必將優化整個產業鏈格局。但現階段,通威的切入引發了一些不同聲音。
不可否認,通威進軍組件將給行業帶來較大沖擊,這是因為通威作為硅料、電池片雙龍頭,具有很強的上游供應鏈控制能力以及成本優勢。但也應該看到硬幣的另一面,下游光伏項目建設需要更低價格的組件,需要更具創新能力的組件技術。是狼來了嗎?并不是。通威入局組件,更可能會從技術和市場價格兩個維度像鯰魚一樣“攪活”市場。
打敗你的,可能不是對手、不是同行,而是固化的思維、落后的觀念。目前,光伏已成為中國新的名片。在“技術為王”的時代,更多樣化的產品、更有創新性的技術、更具競爭力的價格,才是企業行穩致遠的根本之道。
龍頭入場有先后:戰略本質卻相同
近年來,光伏市場最大的變化當屬垂直一體化。幾乎所有的組件龍頭都在進行一體化布局。天合光能、隆基綠能、東方日升、阿特斯紛紛“窺視”硅料業務,欲自建硅料產能。
在組件廠商轟轟烈烈的一體化布局之后,硅料、電池片雙龍頭通威股份也出手了。8月17日,通威太陽能以第一中標候選人入圍華潤電力第五批光伏組件集采,中標價格為58.27億元,折合1.942元/W(含1000km運費)。這也被業內人士解讀為通威入局組件的標志。
|